主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
新闻

用细节真实还原共和国的诞生

2019-08-12 15:57|来源:解放日报|作者:吴越|
 
 
       2019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将于8月14日至20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

        “我爱读书,我爱生活”是书展一如既往的坚持,但这又是一场不一样的书展。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上海解放70周年,书展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为主题,将组织一系列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努力推动书香社会建设。

       书展前,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解放日报社联合出品的“解放书单”也如约而至。第十六期“解放书单”主书单推荐10本好书,其中有生动还原共和国诞生的《诞生——共和国孕育的十个月》,有回顾上海解放70年70个历史瞬间的《上海相册:70年70个瞬间》,有展现中国古代科技辉煌成就的《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副书单则通过对新中国成立70年里的数项代表性出版工程的梳理,充分展现上海出版人精耕细作的工匠精神、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的大局意识、锐意进取的改革勇气,他们以行动实践理念——出版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代表之一。
盛夏的上海,书香满城!
 
       解放书单:《诞生》一书截取了1949年1月至10月这段历史,用相应的十个章节在时间序列上展示了新中国从萌芽、发育到成型、诞生的历程。当时怎么决定要写一部共和国孕育史的?
 
       董伟(《诞生:共和国孕育的十个月》作者、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我博士学位的主攻方向是中共党史专业,1994年毕业之后进入《人民日报》,先后从事记者和出版工作,长期接触党史、国史,其中就有许多关于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的文献资料。我发现之前的学者或是梳理了1949年的大事记,或是重点书写了某一领域,却少有围绕新中国筹建过程,全面反映战争进程以及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建国程序直至开国大典的图书。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相信很多人在庆祝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时刻的同时,也会好奇共和国“零岁”的模样,这本书的写作就是为了回答读者和我自己的疑问。
 
       解放书单:这是一段宏阔的、严肃的历史,您却在撰写之初就将这本书定位为“通俗读物”,这是为什么?
 
       董伟:书籍作为文化产品,都是要面对读者的。一本好书,要让读者有兴趣翻开来,随后能够沉下心、读进去。
 
       党史是严肃的,但为什么不能写得生动易读、让人手不释卷?我们的党史、国史中不乏感人的故事和惊心动魄的瞬间,所缺或许只是一个好的书写方式。我的笔法可称是一种新闻主义的叙事方式,撰写新闻报道时,记者都会重点琢磨标题、导语、结构,力求写出有新意又耐读的文字。我想借用这种写法,把读者“带”到新中国筹建的波澜壮阔之中,为读者还原真实的历史瞬间。
 
       解放书单:共和国孕育的这十个月,每天有大事,月月有精彩。有读者惊喜地发现,书中既有大事,比如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以及人民空军、人民海军筹建背后的故事这样的重大历史瞬间和事件。也穿插了“小事”和细节,比如开国大典的现场,毛泽东在休息室和程潜愉快地交谈,吸烟、喝茶、吃点心。又如离开西柏坡前,周恩来亲自要求各单位把损坏的门窗修好,归还借的东西。面对丰富的史料,您是如何选择的?又是如何理解“大”与“小”的?
 
       董伟:党史书籍对于历史决定性瞬间和重大事件肯定是重点关注的。但所谓的“小事”和细节,当时看来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到了今天再看,其实并不“小”,分量并不轻。这些被提炼出来的细节和瞬间,有助于我们理解、发现历史的必然和偶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比如本书第五章,聚焦的是1949年5月“大上海的解放”。那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然而,直到5月接收和管理上海,才真正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回到了城市,回到了她出生的地方。这一章节中,我既写了接管上海的大事件,也关注了当时一些极为细致的政策。比如1949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公布的“关于城市纪律的指示”中强调,在大城市驻扎时“不得借住或租住民房,免引起城市居民的不便和不利”。也正因为这条规定,当时的上海市民印象最深的就是解放军进城后哪怕睡在大马路上也坚决不给老百姓添麻烦。解放军的形象、党的形象,一下子就树立起来了。还有政策规定,“军队之骡马大车不得入城……禁止在市区内树上拴牲口,以保护树木不让牲口啃树。”还没进城,就已经想到要保护上海特色的梧桐树景观,这是多么精彩的历史细节。
 
       解放书单:书中引用了不少《人民日报》、新华社的通讯和社论,帮助读者多方面了解当时的情形。在您看来,党的喉舌在共和国孕育的十个月里,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董伟: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新闻宣传工作。当年,毛泽东经常给《人民日报》写新闻稿和评论。毛泽东三篇新闻稿吓退10万蒋军的故事,以及六评白皮书中由毛泽东亲自操刀五篇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尽管过去了那么多年,那些力透纸背的文字依然感染、触动人心。今天阅读这些尘封已久的文字,仿佛置身当年的情境。可以说,《人民日报》的版面,就是一部生动的共和国史。
 
       解放书单: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段历史?您希望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从书中收获怎样的认识?
 
       董伟: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革命老区考察调研,深情缅怀当年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在苏区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勉励大家一定要牢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对年轻读者来说,回到新中国发展的起点,了解这段历史,感知这段历史的温度,就是了解自己的根。
 
       一位年轻人看了书后跟我说,她身边很多年轻人赶时髦看了很多关于民国的书,但不知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当时的年轻人是怎样激情澎湃地参与到新中国的筹建过程中的;而阅读这本书,让她难抑激动的心情。这样的读者反馈让我更有信心,初心的魅力是跨越时空的。希望现在的年轻人静下来读一读这本书,好好了解这段历史,对树立自己的信仰和世界观能够有所帮助。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