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
新闻

从《民国上海市通志稿》看上海史志纂修史

2019-08-20 14:08|来源:澎湃新闻|作者:罗昕|
 
       《民国上海市通志稿》原名《上海市通志》,是由上海通志馆首任馆长柳亚子主持编纂的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编撰的上海市志。
 
       这套于1932年7月上海市通志馆开馆后开始编纂的地方志原计划25编,最终成型并留存至今的有14编,涉及沿革、租界、教育、金融、宗教、学艺、地文、政治、党务、外交、风俗等方面内容。2019年7月,经过上海市方志办、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共同努力,这部通志终于全部出齐。
 
       8月16日,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市历史学会、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古籍出版社共同主办,上海通志馆、上海市历史文献出版中心承办的“上海史志纂修的回顾与前瞻”学术座谈会暨《民国上海市通志稿》新书发布会在沪举行。会议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王依群主持。
 

 
       8月16日,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市历史学会、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古籍出版社共同主办,上海通志馆、上海市历史文献出版中心承办的“上海史志纂修的回顾与前瞻”学术座谈会
 
       为后续志书的纂修提供宝贵经验
 
       据2013年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清点统计,《上海市通志》现有存稿14编(第一、二、三编:上海历史;第五编:上海地文;第七编:政治;第八编:党务;第九编:外交;第十一编:教育;第十四编:金融;第十六编:工业;第十八编:宗教;第十九编:学艺;第二十编:社会事业;第二十一编:风土;第二十三编:90年大事表),共计355.3万字。尚未完成的其余11编,仅存目录和21箱资料。
 
       王依群特别说道,与旧志不同,除引用文献外,《民国上海市通志稿》全文用白话文撰成。“这是柳亚子先生顶住非议、矢志坚守的结果,便利了民众阅读、扩大传播,显示了敏锐的前瞻性眼光。《上海市通志》在体例上对旧志斟酌损益、新增门类,为后续志书的纂修提供了宝贵经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当时上海通志馆内各方面专家、学者征集、收藏的珍贵资料,通过这些劫后余存的资料,可以推进民国人物、近代上海的学术研究。”
 
       为了重现这批珍贵的志稿与资料,2013年4月,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通志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古籍出版社共同参与的《上海市通志》整理出版工作正式启动。因考虑到实际遗存内容为原稿件的大部,故冠以“民国”二字,说明为民国时期著作。后加一“稿”字,说明此为当年劫后余稿。因为原稿件的前三编在民国时期已经完成排版审校,由这三编内容整理汇编成的《民国上海市通志稿(第一册)》于2013年率先出版。
 
       而后,工作小组将民国时期尚未来得及整理出版的稿件内容按照原稿假定篇目顺序继续整理,最终汇编为今年出版的《民国上海市通志稿》第二、三、四册,计约730万字。
 
       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说:“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应该要了解上海。”古籍社历来重视地方志及乡邦文献的出版,从上世纪60年代的《天一阁藏明方志选刊》算起,至今已历时半个多世纪。2015年完成的《上海府县旧志丛书》,使上海成为全国首个完成府县旧志点校出版工作的省级行政区。具体承担该项目的古籍社历史文献出版中心,是上海市新闻出版局重点支持的首批“上海学术(专业)出版中心”之一,中心编辑团队不畏艰难,或标点或断句或拼贴,高质量地完成了本书的出版工作。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洪民荣也说,《上海市通志》开风气之先。“《民国上海市通志稿》的问世,是上海近代史以及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见证,为新时代方志修纂范式的创新提供理论依据,更为深化、推进上海史志、江南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资料和视角,是新时期上海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的产物,也是上海和全国方志界、史学界的盛事。 ”
 
《民国上海市通志稿》
 
       学者提议深入开发利用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通志稿》作为上海第一部市志,学术价值高,珍贵史料由此公之于众,可喜可贺。整理出版不易,应该好好开发利用。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熊月之指出,《通志稿》有四方面的特点:一是历尽周折,能留存下来实属不易;二是学养丰厚。蒯斯曛、胡道静等编纂人员,都是一时之选;三是精心组织与行动;四是学术价值高。
 
       “上海有府志、县志,但这次整理出版的,是第一部上海市志,是不一样的。当时上海通志馆馆员面对头绪繁多、史料复杂的情况,千方百计想办法整理、搜集文献史料。比如他们当年曾给各国驻上海领事馆寄调查表,请领事馆填写表格和情况。第一批信函发出后,大多数领事馆填写寄回了调查表,但也有一些没有回音。过一阵子,通志馆的人再一次发信寄去表格,再请他们填写。我看过当年的来往书信,非常感人。他们的工作真是了不得,为我们现在的上海市通志编撰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带来了极大方便。”
 
       “这份志稿的整理出版有几个贡献。”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巴兆祥也说,首先是为旧志整理提供上海模式。“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非常重视旧志的整理工作,整理的成果形式常见的有影印、校注、校点、标点、数字化、类编资料等多种。从整理形式上,这次《民国上海通志稿》的整理出版与河南、广东、四川等外省编《历代方志集成》以影印方式出版不同,都采用标点+适量校正的方式,充分尊重原著,又方便当今读者使用。”
 
       与此同时,巴兆祥认为此次出版工程中,整理者本着“尊重历史,保持原作原貌”的原则,但遇到明显错字、衍字、漏字,“原稿空字或无法辨识的文字”,“有大段缺失处”会在原字后加“圆括号,排小字”、“六角括号”,标“口”“(原阙)”,进行技术处理。“既保存工作底本的原貌,又让利用者有所觉察这是整理者的处理。”
 
       巴兆祥评价道:“民国上海通志稿,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上海近代化过程中方方面面,利用价值非常高,不仅在研究方志学方面,更在现有上海近现代史上。为方便读者利用,我建议编方志主题索引,至少是人名、地名索引,如能电子化加入到数据库中就更好了。期待第二阶段成果早日与读者见面。”
 
       据悉,近年来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注重上海史志资料的开发利用,形成了文献整理、地情普及、地情研究、方志年鉴研究等四大系列,旧志整理取得突破性进展。2016年出版完成的《上海府县旧志丛书》全套11卷、36册,使上海成为全国省级行政区划内第一家完成府县旧志点校出版的地区。此次亮相2019年上海书展的《民国上海市通志稿》,是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指导上海通志馆旧志整理取得的又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