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报道 >
新闻

顾行伟:上海书展,每年都要有所进步

2019-07-05 14:49|来源:未知|作者:小雯|

上海书展15年了,能在全国叫响,不容易。作为文化品牌,这是几任领导接力打造的结果。记得2004年的首届上海书展开幕后出现了“天天火爆,人流量每天超过3万人次;销售额天天攀升,真可谓天热、人热、读书更热”的盛况,被认为是上海有史以来最大规模、人气最旺的一次书展。之后的各届上海书展,一直呈现超旺的人气和火爆的购买场面,历史记录被不断刷新,让出版从业人员欣喜不已、信心倍增。

上海书展从首届开始就着力于打造一张城市文化名片,逐步完成三个转变:从文化专项活动到上海文化名片的转变,从专业人员的业内活动到全民参与的社会活动的转变,从区域性活动到全国性活动的转变。从某种角度来看,“上海书展”这张文化名片正是由千百万读者共同打造而成的,他们是这场文化盛会的主角。

上海书展彰显了上海的文化自信。上海,中国近现代出版业的发祥地和出版中心,如今也占据着半壁江山。记得首届上海书展曾以四幅大型油画展示张元济、邹韬奋、鲁迅、巴金等中国近现代出版界的巨匠,展示出版界沧桑岁月和文化积淀,折射了上海出版的内在力量。

上海一直是全国的文化码头,上海书展从首届开始确立了“立足上海、面向华东、服务全国”的宗旨,向全国出版界发出诚挚邀请,显示了上海服务全国的特点和上海城市的独特魅力。随着上海书展的影响逐渐扩大,“赶书展档期”、“书展新书首发”、“到书展上去开讲座”已经成为各地出版社非常重视的一件大事。

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从2004年开始就倡导上海书展要成为大都市的文化品牌。我当时作为书展组委会委员兼秘书长,亲历了上海书展主题“我爱读书,我爱生活”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书展组委会副主任宋超提出并经反复推敲后作为基调定下来的过程。书展主题定位后,在整体框架、组织实施、新闻宣传、社会参与等方面组委会都精心研究、反复比较,力求万无一失。为体现上海的文化情怀,逐步影响全国各地的出版大省,中心场馆设立了主宾省,最好的场地、最高的规格、最优惠的条件,给外地参展的主宾省。现在的领导思路更加丰富,包括设立分会场等,使书香满城效应更加扎实彰显。

一直以来,上海书展致力于从社会化参与、市场化运作、人性化服务三个方面进行尝试与探索。可以说,社会化是我们的目标,市场化是我们的手段,人性化是我们的追求。

一项成功的活动,其科学的组织架构是基本保证。书展的组织工作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挂帅,新闻出版局组织实施,新闻单位协助配合,较好地体现了上海宣传文化系统的合力效应。当时,创立上海书展的初衷,是以公益性为主,政府补贴、社会赞助、多方合作,使书展顺利运行。上海书展办公室和上海联合书业会展有限公司的相继成立,表明书展运作机制逐步确立了政府搭台、强势推进、市场运作、协会参与的办会机制。十五年来,不收钱的项目一分不收,该收钱的项目,市场化运作使其更加规范。

上海书展从首届开始就强调人文关怀,一切从人性化角度出发,方便读者。书展让利给读者,全场图书八折销售;在书展场馆入口处设置电子触摸屏,为读者指点迷津,提供现场导购等服务;场馆内每走100步就会有一处休憩场所……每年的人性化服务都会有新的亮点。

书展中,各种互动、名人沙龙应接不暇,文化活动从首届的170余项发展到如今的一千余项,充分体现了上海书展的文化追求。书展的魅力不光是卖书,更多的是使市民、学生从中受益,成为上海市民的嘉年华。所有参展单位共同打造的上海书展,把上海出版界的自信、地气、热情都集纳到书展的时空中来了。

读书是个漫长的熏陶过程,上海书展应该是文化熏陶的场所,形成上海人每年都想到上海书展来看一看的习惯。上海书展每年都要有所进步,有点创新,三年一小步,五年一大步,使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越来越厚重,越来越有品位。

  • 分享到: